top of page

身份的認知對我的影響 — Brian Hung

身份的認知對我的影響

2017年3月25日


每一個人在群體生活會產生不同的身份,這些社會給予的身份會影響我們的待遇,我們對這些身份的認同和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這個課程改變了我對基督教和基督徒的看法 。這些改變分別是:


1) 基督徒的心靈和生活

2) 人的任務

3) 受到的待遇

4) 世界的管理

5) 天國的降臨


這些改變影響了我對身份的認知,從而改變了我對不同群體的看法和行為。


1. 基督徒的心靈和生活 - 由心靈禱告和教理上的明白,到靈性的辨識和聖經的意義融入我們生活的意義

一直認為基督徒的一切就是祈禱和明白聖經的意義,就像湯士(David Tombs)論述提到“普通人只有在禱告中尋求慈心併盼望在另一世界有更好的生活”1。在課程中我明白到人不是只等待他世的更好。在《解放神學:殖民民與後殖民,拉美與香港》一文中提到上主的救贖就是靈性的辨識,使我明白所能作的事,並把聖經的意義融入生活中。文中更清楚指出,解放神學的特色是“(a)由聖經的文本走向真實生活 ,(b)從聖經本身的意義走向對我們的意義, (c) 從只有屬於專家的聖經轉向屬於信徒的聖經”2。


基督信仰不單只是表現於心靈上,而要從認識聖經學會辨識,明白應做的事,進而把教理實行於生活上,更進一步展開於社會上。


2. 人的任務 - 由有特別的任務 到一生的過程


要把聖經的意義實行在生活上,重點就是行動。過去我認為每個基督徒有他們特別的任務,除了完成特別的任務,其他也不重要。等待任務的過程中只要禱告,當特別任務出現時就全力去做, 那就完成這一輩子的任務。


而在《召命引導》一文中提到召命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過程 。在有呼召時要努力工作,“如果神沒有特定時刻召喚我們承擔一定責任,我們就必須回到他早已賜下的創造及救恩任務,在家庭和社群倫理和國家裏保持並促進物質及屬靈生活”3。基督徒的任務不只是特定的,而是一生的操練,是要我們成為一個神所要的人。我們除了受人幫助,還要幫助他人發現並堅持人生的方向,還要不時檢討,不要身處錯誤地方,不要順從心靈的貪欲。 人的任務不再是獨立和單一的,而是在群體中不斷進行修正和認識自我的過程。


3. 應該受到的待遇 - 由受到祝福和一切順利的到充滿挑戰和考驗的

過去我認為由上帝所感召的任務應該是一切順利的,沒任何挑戰難度的和安逸的。 但在《出埃及的流亡政治》一文中,我明白到另外一個觀點。文中提到如果我們“過於被習慣和有秩序的生活所主宰,保持現狀不變,而每天生活只是僵化地重複昨天的動作,每天的思想始終跳不出一個特定的框框, 毫無想像力和創意可言, 所講的說話都是陳腔濫調,千年如一日地以單一的角度或某種既定的公式,解釋人生各樣的事情,最終心靈變得越來越空洞盲目封閉和僵化”4。 一直認同的祝福,可能只是一種懲罰,埋沒了人們的多樣性。只有充滿挑戰和考驗的生活,才能使我們充滿創意, 帶給我們獨特唯一的生活。在《獄中書簡》中,進一步說出藉著受苦的上帝,可確立我們的自主,同時把基督帶回世界的中心,“人需要參與上帝在世界的艱苦,需要負起生命的一切責任與困難,成功與失敗的一切經驗與無可奈何之事” 5


4. 世界的管理 - 由著重大多數利益和不參與歷史任務 到 以邊緣為出發,把教理融入社會政治架構中

過去以為人類管理世界的方法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優先,教會應該專注於聖經意義的教育而不參與歷史任務和政治,甚至不討論政治議題,只是在特定的時間關心弱勢社群參與社會運動。但這課程令我明白如解放神學提到,我們應該以邊緣人優先,不是因為貧窮人或邊緣人可憐,而是根據公義的回應;也不可以以民主強調的平等為藉口,犧牲貧窮人。如果教會只扮演批判的角色,就會成為沒有道成肉身的教會,宣講一個沒靈魂的基督福音。 “上主國有別於歷史計劃,但教會是當地的教會,他需要投入當地生活,並以歷史計劃展示他的信仰。耶穌基督福音的真偽不只是透過理念澄清而來,更透過在實踐中的耶穌基督福音來辨識”6 。為帶福音給每一人,教會應該將聖經中的教義在經濟、社會、政治架構和制度中反映出來,融入不同領域,建立一個更具人性的社會。


5. 天國的降臨 - 離開這世界進入天堂,到天堂降臨到大地


過去我認識的基督教訊息是相信上帝,在世界末日後信主的人會到天堂,不信的人進到地獄。 但這課程提到天國是降臨於大地,希望神學提到這世界上有災難戰爭和不公,那是因為天國還未降臨,世界還未跟著上帝的旨意成為祂的國度。基督徒應藉著信仰盼望著未來,對人類未來保持希望,以基督將在未來降臨為盼望。更要專注身邊事物積極實踐,要明白現實社會有罪和痛苦。正因為這些困難,我們才需要參與社會更新和改善現狀,以上帝的國度為目標來更新世界。 莫特曼的思想乃是一種「以聖經為根基、以末世為中心、以政治為應用」7, 體會到救贖是一個更新的過程,我們不是進入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透過聖靈的感動用人類的雙手一步一步把世界變為天國, 過程雖然漫長和艱苦, 但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可參予其中成為天國的一份子。

總結


對我來說基督教不再和生活分開,不再是尋求死後天國 。除了注重心靈上的修養,更要積極實踐。不要把習慣變成必然。在家庭工作社會上要常反思,明白聖經的意義,怎樣才能融入聖經的意義。 還要身體力行實踐教義融入生活, 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明白召命是一生的工作,要不斷的反省檢討改進。不把安逸享樂視為必然,只有挑戰艱苦才能激發創意和動力,走向邊緣,用貧窮人角度為出發點,參與歷史任務,使教義融入世界、社會和政治。 天國是降臨於地上,救世的更生是從創世到現在直至將來一直發生的事情,就像雕刻那樣不斷重複修正才能完成。


全能的上帝建立天國可一蹴即成,但這樣會缺少人類的參予。只有人類自由意志下形成的天國才能夠長久。我們每一個人能力雖然渺小,但可把聖經的思想理念融入生活,流傳開去,建立群體逐漸改善世界。這個過程雖然漫長,充滿磨練艱苦, 但也帶給我們希望;末世對我們來說不是捨棄世界去尋求美好,而是努力把美好的在世上實踐。雖然成果很遙遠,但現在的努力會化為希望的種子。


參考資料

  1. 龔立人,《解放神學:殖民民與後殖民,拉美與香港》, 第107頁

  2. 龔立人,《解放神學:殖民民與後殖民,拉美與香港》, 第117頁

  3. R. Paul Stevens, Robert Bank, 《The Marketplace Ministry Handbook》<召命引導/Vocational Guidance>, 第396頁

  4. 趙崇明,《 夾縫中的漂泊: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 第164頁

  5. 鄧紹光,《 教會倫理系列2:界限與倫理 - 潘霍華的倫理神學》《獄中書簡》中受苦的上帝, 第241頁

  6. 龔立人,《解放神學:殖民民與後殖民,拉美與香港》, 第122頁

  7. Jurgen Moltmann, Theology of Hope, page 24-2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