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大志 (時代領袖碩士學生)
日期:2022年9月29日 MCL 01:基督徒身份與世界觀
目錄
(一) 莫特曼「盼望神學」的世界觀
(二) 莫特曼盼望神學中基督徒的身份
(三) 莫特曼盼望神學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一) 莫特曼「盼望神學」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一種信仰,是人對某種信念(無論是有神的或無神的)的喜愛、選擇認定和予以委身,而某種信念之產生與這人所經歷的人生故事實在有莫大的因果關連。之後,透過更多的經歷和對此種信念的鑽研,該信念會不斷模造一個人的各方面,包括身、心、理智和心靈,因而形成這人的自我身份、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而這個人就會以此種信念的角度和觀點去看和了解這個世界,並按此對事情作出選擇和相應的行動。所以某個人的世界觀驅使其行動,而某個人的行動也反映其世界觀。莫特曼所倡導和擁抱的盼望神學是一種建基於基督教信仰的世界觀,是因為他所經歷的人生苦難而產生的,令他在苦難絕望時找到出路,找到盼望。
莫特曼是德國神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經歷參戰、戰敗、被擄,之後面對如何走出國家民族挑起戰爭、殺害猶太人的罪債陰魂,以及如何對生命與生活仍然抱有盼望而不被自身及人類罪惡與苦痛所吞噬,[1]透過信仰與生命的反思,他從三一上帝經世的拯救故事開始,亦即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和從死人中復活的歷史事件,來重新安置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人類的故事,從而在苦難絕望中重新找到生命之盼望。[2]
從自身的、人類的和三一上帝經世的拯救故事中,莫特曼心中得出以下的信念。第一,就是人不可以靠著自身的本性而達致終極的美善,[3]這否定了人的樂觀主義,以為人可以靠著科技發展就有任何的可能性,只要將現在、將歷史延續下去,就可以締造人間天堂;然而經歷二戰的苦難和罪咎,以及看到戰後世界仍然充斥著各種不公義和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的爭鬥,人仍然不能回轉,他相信人不能靠己力,也唯有靠外在之力,才能避免滅亡而達致終極的美善。第二,三一上帝就是那外在之力,祂因著愛,甘願在人的當中,與人同受苦難。昔日上帝從天上來到浸滿血污的地上,住在以色列子民中,作他們路上的同伴和領導人,[4]可謂甘苦與共,無論在興盛的大衛、所羅門朝代,又或是在他們因犯罪亡國被擄的時候,上帝都與他們同在;這否定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視上帝是全能和超越的,上帝與世界沒有關係的觀念。[5]第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復活的歷史事件給予人和世界終末的復活更新的應許和盼望,達至終極的美善,叫世界的將來得以脫離人自身的桎梏而有新的可能性。[6]因著愛,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與被罪惡轄制的人同經人生苦難,甚至為世人這個他者承擔一切罪債,在十字架上受死,叫不信和破碎的世界與祂和好,[7]也因著耶穌基督的復活,給予人和世界終末的復活更新的應許和盼望;這否定了上帝在終末時以另一個新造世界取締現今混亂的世界,[8]叫歷史因而斷裂,也否定了因現有世界被上帝棄絕而有的悲觀主義,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就是一個憑證。耶穌基督以其釘痕手證明「復活了的耶穌基督」就是「被釘死的耶穌基督」,同樣地,終末時被更新復活的世界跟現在處於綑苦受死亡威脅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9]是受死復活的耶穌基督給予這世界不是延續、不是斷裂,而是復活更新的應許和盼望。第四,耶穌基督的將來也就是、也決定了這個世界的將來,而這應許的將來世界與現在世界存有巨大的差異,上帝邀請人參與創造歷史,一同締造上帝所應許的不一樣將來。[10]上帝在創世之初已賦予人管理大地的使命(創一26~28),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叫神的國度得以拓展,今天上帝一樣叫人不是被動地等候,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和盼望終末的來臨。第五,終末的應許和盼望不只是靈性的,更是包括世界各個層面的,具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向度,因為人犯罪令整個世界扭曲,人悔改、重生、與上帝復和,也應是帶來整個世界各個向度的更新。[11]第六,人類只是神創造萬物中的一員,不是世界的主宰,人不應操控其他受造物而應該和諧共存,實質上更是互賴共存,所以人應該尊重大自然的權利。[12]
因著上述的信念,基督徒(當然也包括他自己)會被模造成以下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第一相信也是首要的就是有愛。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他者,就是被罪惡轄制受苦的,甚至那些否認祂、逼害祂的人而死,跟隨祂的正是要學效祂的榜樣,所以信徒要愛神、愛人,甚至愛仇敵,以善報惡,對仇恨你的人不是思考怎樣才可以保護自己,而是怎樣才可以化解寃仇;[13]此外,上帝在世上要施行公義,不單只是給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公平,也要使不正的人歸正,因著愛,耶穌基督願意為人付上罪的代價,非常懇切地呼籲人悔改回轉,所以是愛、寬恕和拯救人的公義。[14]第二是對別人的信任、尊重和接納。上帝信任人、尊重人,待我們如平輩,願意聽我們的話。[15]昔日以色列人經常失信,違反盟約,但上帝不強迫人,尊重人的自由去作出選擇,或順服或悖逆,而上帝卻始終堅守盟約,信任人,在他們悖逆受苦之時,仍然接納他們,與他們同行,同經苦難,且熱切地呼籲和期盼祂的子民回轉。第三是不樂觀也不悲觀,不會對這個世界撒手不理,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且有行動的決心和勇氣承擔使命。既然認定人不能靠自己的本性達至終極美善,對人類的前途就不抱樂觀態度,撒手不理而任由歷史延續發展;但也知道上帝不會拋棄現今世界而另有新的創造,所以也不抱悲觀態度而撒手不理,被動無奈地等待他世的來臨。耶穌基督的復活帶來這個世界終末被更新達至終極美善的應許,並且邀請跟隨祂的人參與共創這終極美善的世界,所以信徒就要有承擔使命的決心;但在這個更新的歷程中,包含的是世界各個層面的,具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向度,我們不是要叫世界照常運作或保持現狀,而是為了改造它、更新它,使它成為它被應許的樣式,[16]所以行動是顛覆和抗衡現有的,會惹起世人的不安和仇視,甚至對我們的攻擊,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去完成使命。第四是要團結共融,不排他而互相包容,因為信仰不只是私人的,更是群體性的。三一上帝自己所展現的不是孤傲沒愛心的視萬物為祂的奴僕,而是聖父、聖子和聖靈之間豐盛的愛的關係,且延伸至被造的萬物之中,不要因為彼此的差異而排斥他者,反要互相包容,達至相互成全的共同生活關係。[17]第五是對大自然及所有受造物的尊重。莫特曼見到挪亞之約中連地上所有受上帝喜愛的生命都被包括在內,若我們不承認牠們的尊嚴和權利以及地球的權利,我們亦即是無法信守與上帝的約;[18]此外,耶穌基督應許在終末更新的是這個世界而不僅是人類,這就證明上帝是愛和尊重整個受造界,所以人當彼此尊重,也當尊重大自然及所有受造物。
因著信念和被模造的價值觀及道德所驅使,莫特曼回應上帝的邀請,積極參與祂更新這個世界的行動,參與共創終末的、更新的美善世界就成為他一生使命,相信也是每一個信徒的責任和使命。由於莫特曼相信要更新的不只是人的靈性,更是整個世界各層面的,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向度,所以信徒要在各個層面參與更新,改變或顛覆現有的,使它成為它被應許的樣式。從莫特曼的著作中,看到他特別關注的有四方面。第一是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自工業化以來,社會的資源應該足以使所有社會成員可以過自由而公平的生活,但實際的是其中三分之二卻將餘下的三分之一推到貧窮線以下,貶為多餘的人,包括小孩、老人、傷殘、文盲、失業的,使他們失去自尊和與其他群體共融的機會,[19]這實在是不公義的。第二是現世代的自私自利,過度耗盡地球的資源,破壞大自然,因而產生堆積如山的債務,如全球暖化及引發的災難,需要由未來的世代償還,這對後代是不公平的。[20]第三是人類的工業及科技發展只顧支配和剥削大自然,加重大自然的環境負擔,構成破壞,至終向人類反噬,原因是人視自己為世界的主宰,可隨意支配大自然,無須予以尊重,這實在是對生態的不公義。[21]第四是現今的社會和國家為了彼此防備對方,發明了核子阻嚇系統,令整個人類及地球所有生命受到隨時被毀滅的威脅。[22]構成危機的正是爭鬥之心,形成排他主義,不視對方為隣舍,不彼此照顧,反而只為針對別國而忽視普世群體所受到的核威脅。[23]這些不公義和危機都不能靠科技或政治策略可以根治的,唯有透過基督信仰帶來的變革和更新,我們才能挽救值得為未來保存的東西。[24]
(二) 莫特曼盼望神學中基督徒的身份
莫特曼認定基督徒本身和未信者都是一樣的是無能者,不能靠自身的本性達至終極美善,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只不過基督徒已成為蒙上帝拯救者,之後就被邀請成為祂的夥伴,成為肩負使命的人,參與共創更新這世界成為終末的新世界。在參與過程中,基督徒是見證者,以自己被逐步更新的生命彰顯終末新生命的榮美,並成為邀請者和引領者,邀請更多人加入,成為一個見證和參與共創更新這世界的群體。
(三) 莫特曼盼望神學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莫特曼盼望神學雖然是產生於二戰之後,距今已逾70多年,但非常對應現今的世局,帶來出路和盼望。今日世人正活在樂觀與悲觀的交替之中,人類自覺掌握的科技越來越能卓越,也越來越能勝過和掌控大自然,樂觀地為自己締造未來;與此同時,人類也發現環境危機及國際衝突和核戰風險日趨嚴重,悲觀地擔心人類逐步甚或隨時走向集體滅亡,每年「末日之鐘」的宣佈正是反映今日大多數的人(包括筆者自己)都對前景缺乏盼望,所以人只希望活在當下,享受現在;三、四十年前的社會經常鼓勵人要儲蓄,為將來、為下一代作好打算,但現今卻鼓勵人借貸消費,首要的是滿足自己當下的需要和慾望。反觀教會,不少也是對世界沒有盼望的,認為它沒有出路,只盼望末世的來臨,等待耶穌基督帶來的新天新地。教會視宗教活動為神聖的、有永恆價值的,教會之外的則是世俗的,只有今世短暫價值的,而教會的使命就只是廣傳福音,叫人歸信,靈魂得救。盼望神學帶來不樂觀也不悲觀的人生向度,人不能靠自己的本性達致終極美善,但上帝也沒有拋棄這個世界,耶穌基督的復活給予這個世界在終末時被完全更新的應許,祂更邀請信徒在當下參與共創更新這世界的行動,這行動含蓋世界各個層面,無論是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的,只要是奉上帝之名工作的都是神聖的。所以今天教會需要更新「神聖世俗」的觀念,更要重新明白和承擔祂的使命。教會不能再教導信徒被動地只作自保、自限的行動,離開教會屏障之後,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的價值觀所侵蝕,相反,教會應教導信徒要扎穩根機並主動積極地拓展天國,除救人靈魂外,更要將基督信仰在世界各領域以生命展現出來,其實只是重新肩負上帝創造人時賦予人管理大地的使命(創一26),藉以顛覆和更新世人的錯誤價值取向,更為世人帶來終末的和現今的盼望,就是在人不能,但靠著上帝卻可以與祂一同締造終末的美善世界。所以教會的使命既是進行救贖,也是履行創造的任務。[25]
盼望神學叫我們必須回復被扭曲的人類與大自然關係,否則大自然亡,人類也同樣滅亡。人與大自然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有同等的價值,更是有互賴共生的關係,人必須倚靠大自然提供的資源才得以生存,而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託付人管理大地,要愛護它、建立它,讓它能同樣發揮上帝造它時的目的,所以人是為大地而生。可惜今日人視自己為世界的主宰,又或是人比大自然及其他生物更有價值,於是不予以尊重,將自己賴以為生的大自然不斷耗盡和破壞,造成全球暖化及天災頻繁,結果自吃走向滅亡的苦果。盼望神學叫我們必須悔改回轉,不是憐憫,而是尊重、感謝和愛護大自然,因為是它養活我們的。人與大自然不是縱向的從屬關係,而是橫向的夥伴、盟友關係,更是生死與共的關係,大家都同在挪亞之約之中蒙上帝的祝福和保護。今天人喜歡飼養寵物,自認狗奴、貓奴,是對其他生命有愛嗎?寵物主人是尊重動物的本身價值,還是認為它有可利用的價值,就是帶給我開心,彌補我心靈空虛的實用價值?不時聽到寵物被遺棄的新聞,是否就是因為它們已失去可利用的價值呢?人大量飼養寵物,是否剥奪了動物自己生活的本能和權利?人不斷發展而剷除自然環境,令動、植物失去家園,對它們公義嗎?發展和環保應如何平衡?這都是盼望神學敦促我們要反思的。
正如上述所言,筆者也如不少基督徒般對這腐敗的世界感到絕望,只希望努力傳福音,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三年前退休時,心中多了一個期盼,就是和太太享受退休生活,到處遊玩,然而上帝的計劃卻是奇妙的,在偶爾機會下聽到恩光書院「時代領袖課程」招生講座,聖靈感動和呼召我透過學習,了解和參與祂的共創和更新這個世界的計劃,回想過來,這豈不正是盼望神學的核心價值呢。這令我「重尋盼望」,也令我「重尋聖潔」,因為對現世界沒有盼望,只著重教會內宗教生活,教會外的日常生活就很容易與世俗為伍,盼望神學叫我覺醒我所有的生活層面都是分別為聖的,是屬於上帝的,有祂的共創與更新的召命,我相信這也是上帝希望所有信徒當「重尋」的。近日經常聽到一段廣告,就是「不是看到美好才選擇出發,而是走下去才看到美好」,從盼望神學的視域而言,則是「是憑信看到美好才選擇出發,更是走下去與神共創美好」。
鄧紹光:《盼望.神學:莫特曼》,(香港:基道出版社,2014),21。
鄧紹光,22。
鄧紹光,55。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林鴻信譯,(台北:台灣神學出版社,2009),32。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106。
鄧紹光,13。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47。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71。
鄧紹光,153。
鄧紹光,11。
鄧紹光,25。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75。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鄧肇明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2),43。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39。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33。
鄧紹光,56。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109。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39。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4。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11~12。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14。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4。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45。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3。
黎永明、陳文紀、楊錫鏘、張祥志:《創造神學與人生》,(香港:天道,2017),106。
參考書目
鄧紹光:《盼望.神學:莫特曼》。香港:基道出版社,2014。
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弟兄,世界的救主》。林鴻信譯。台北:台灣神學出版社,2009。
莫特曼:《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鄧肇明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2。
黎永明、陳文紀、楊錫鏘、張祥志:《創造神學與人生》。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7。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