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辨析: 檢視基督教和東亞及東南亞文化的交匯

已更新:2021年12月30日

邦艾倫(邦教授)是美國北維珍尼亞社區學院的電影與傳理傳播學教授,他也是阿斯伯理大學的客座教授。課堂以外的他是一位獨立的電影作家和導演。



邦教授嘗試從一個藝術家角度整合東南亞電影的信仰和文化情況。他檢視國際確認的中國電影和考察他們如何交織價值和信仰。他聚焦於本地最流行和傳媒揭示的電影,他的分析反映著當代亞洲文化對於宗教既有的態度,同時亦建議如何使用電影的創作建立一個關於基督教信仰在學術或日常生活中對話的平台。 


邦教授相信: 電影事業的票房收益可以證明它在世界視覺媒體的領導地位。 國際票房的紀錄可以證明國際的文化是如何珍惜該套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有一定的價值的,亦證明公眾也是認同了該部電影主題所要表達的核心信念。 邦教授的分析程序是有三個步驟的。第一,揭示現時流行中國媒體文化的背後歷史。第二,解釋現時流行文化如何結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的電影文化。第三,它亦提供了一個讓流行電影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對話的機會。


宗教亦可以為社會提供一種文化價值及世界觀。以中國電影為例,我們可以它的歷史和宗教作為討論的焦點。中國的宗教歷史山脈有三個主流思想,它們在文化價值中亦佔有主導的地位,就是: 道教、儒家思想和佛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宣稱自己是一個信奉無神論的政府,推崇馬克思的教導,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儘管中國政府對宗教進行了多方面的攻擊,信仰和文化的基本連結卻是國家無法徹底根除的,而近年的宗教復甦亦對普及世界觀帶來一定的影響。自從1980年以來,中國電影導演在電影製作裏含蘊著不同的宗教色彩: 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基督教、甚至怪異的宗教如毛澤東崇拜等。雖然基督教在中國也有一定的追隨者,但在電影中被接受和實踐的程度遠不及其他有歷史的民間宗教。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仍然是文化山脈的主流。近距離檢視這些經濟成功的中國電影,就知道它們向廣大觀眾傳遞的是什麼樣的文化信息。


什麼是現代中國電影文化?最流行的中國電影題材是武俠片。製片人隱晦地向觀眾展示 了混合的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的文化和精神意識形態。電影《卧虎藏龍》的票房收益估計達到二億美元。這部電影的深層文化也是反映在它透過电影故事和電影人物展現出來的宗教題材和世界觀。導演李安在這部兩小時的電影中展現了中國三大宗教和内中連繫著的不同類型的世界觀。


和以上的電影文化的一個強烈對比,展現出基督教的題材和人物的中國電影只佔很少數。電影如《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釵》和《非誠勿擾》是其中的一些例子。這些電影的內容有兩大困難,第一:他們時常和西方思想交織著。第二:基督徒的角色大部分是負面或有取笑成分。無論如何,中國電影事業亦只提供了一些有限度的宣教式寫照。邦教授指出與其等待一些中國電影導演製作基督教類別的電影,基督徒應該切入當地文化。應該由積極參與討論有關電影裏不同信仰的相同點,轉而聚焦在可以如何透過電影的不同視角,將基督教的信仰鏡切入當地的文化中。


雖然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源自世界各地,但它們仍然是具有一些明顯的共同點的。正如邦教授引述學者費丁的看法,說: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甚至儒家思想, 都認為自我犧牲、關愛、憐憫、謙卑、誠實、慷慨、道德的培養,包括不偷盜和不殺生等,是標榜著人類的美善的品質… 這些意念也可以有一些提昇文化的功能。 基督徒亦可以透過電影,展示這些共同的信念,進而帶動當地社會文化的創新。 邦教授總結說:一個基督徒的責任首先是要認識自己的文化,進而透過媒體教育和電影欣賞去累積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的能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