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造未來(一): 教育是社會第一線?

作者︰梁永泰博士(恩光書院)



「所以若限制教育沒有宗教科,沒有宗教活動,教會辦學還剩下什麼?」

最近宗教活動在學校受到限制,不能強加於非信徒學生。早前「佔中」及「反逃犯條例」的衝突之中,因有學生站在前線,教育被指是社會的缺口,通識科是禍首。加上教師移民潮甚高,處處顯示,教育是社會變遷與政策的前端。教會辦學和以信仰為本的教育有何出路?


未來圖像與怎樣認識未來

Joseph Voros 提出未來雪糕筒的模式,由現在至未來像是一個練靶:有超乎想像的未來、可有的未來、極可能的未來、選擇的未來和創造的未來。今天提出創造未來,是否天方夜譚?


耶穌提出洞察和分辨時代:你們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就說要下大雨,果然是這樣...偽君子啊!你們知道分別天氣,怎麼不知道分別這個時代?(路加福音12章54至56節)天氣報告與未來趨勢,同樣重要。問題是我們認為香港明天是晴是雨?是陰天是暴風?


怎樣認識未來?有人看預兆如地震、戰爭。有人看天啟文學如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有人看明天是今天的延伸。有人以不同的劇本看未來,人口趨勢。有人看社會的斷層點,如新科技的發明。有人看歷史。有人看科幻小說。總的來說,未來是有跡可尋,但又要加上想像。


未來的三大趨勢

未來有何趨勢?基督信仰又怎樣可以檢視這些趨勢?

(1)科技將人類定型

智能科技、大數據、區塊鏈、虛擬貨幣、元宇宙、虛擬世界、夢幻天地、基因工程等,帶來新的可能性,新的視野和新的生活。但其價值是否要預測和控制未來,以人為宇宙的中心,人可以主宰未來。這與基督信仰有何相衝?


(2)政治多極化

人類歷史過去500年,由古文明至中世紀,本來中國與印度文明先進。由於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在過去200年主導了世界,帝國主義殖民,席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而且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主導西方,建立一個以西方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架構。最高峰為柏林圍牆倒下,美國當時總統稱: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然而隨着911的恐怖事件,中國經濟的崛起,金磚四國的興盛,東南亞經濟聯盟,各國殖民地相繼獨立,加上近期俄烏戰爭,顯示一個多元權力的世界正在形成,美國不能獨大,西方不能主導世界。西方愈是團結限制亞非拉的興起,各國愈是發展非美國為本的金融經濟及科技系統。後美國世界將會是多元的世界。由一種權力獨大和霸權主義的世界,會變成一個多元而彼此互相倚賴的國際關係。信仰又有什麼回應?


(3)生態發展透支未來

世界瘟疫繁多,危機處處。原因何在?是否人對動物和植物的傷害,以功利主義,開採殺戮。人的霸權,消費主義,個人主義,透支未來。像埃及法老的夢:七個豐年後有七個荒年。我們正在自食其果。當人不尊重地球有限的資源,瘋狂消費,透支未來,能夠維持多久?信仰有何回應?


教育怎樣創造未來?

聖經時代,社會思想爭論是在城門口發生,今天的思想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 是在哪裏? 媒體或大學? 基督徒在社會的敘事戰場上(battle of narratives) , 有何見地?有何聲音?怎樣以另類故事創造未來?


(1)教育是知識故事的前線

Parker Palmer 説:教育是要建立空間,使人順服真理。能夠辨識何事應該做,而非何事能做到,這就是智慧的選擇。


(2)教育是文化承傳的前線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祝福萬邦。巴別塔變亂口音。神叫人遍滿全地。創造文化是人的使命。替萬物命名是第一步。中國幾千年文化充滿智慧。然而「五四運動」提倡全盤西化。文革要打倒「孔家店」。台灣要「去中國化」。海外華人少學中文。香港語文教育工具化。


語文不單是溝通的工具,亦是文化價值的塑造,是群體倫理,品格形成。香港教會對社會很大的貢獻,就是基督教教育。教育怎樣承傳文化?信仰怎樣看世界觀、品格和價值觀?


(3)教育是夢想的前線

教育最大的貢獻不單是尋找答案,亦是提出有意義的新問題。學生今天能否想像力豐富地探索,上帝的世界是怎樣?同學有沒有興奮的心情來作一個學科實驗,以體驗去創新,就決定這個社會有沒有未來。


基督信仰的基礎

基督福音是怎樣的故事?人犯罪,耶穌釘十字架為我而死,我因信他有永生盼望。這就是福音!?這是初信耶穌的福音入門。這簡約的福音不是整全的福音。


天國不單是在人心裏,不單是在彼岸;而是對今天人的生活,有其意義。如果我們以這一個簡約的福音為本,那麼人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與信仰無關。所有人的活動都是為傳福音而服務。人只有在世界動亂中尋求內心的平安,和等候來生的盼望。


這種簡約的福音與生活無關,它限制了基督教辦學的想像。


基督教教育觀的不足

(1)最普遍的教育辦學是建立德、智、體、群、美等五育並重。這是民初梁啟超與蔡元培的精神。可以分開操作,不同的老師負責各活動範圍。基督教辦學就加上第六育:靈育,算是宗教活動的基礎。


(2)生命教育在台灣從事生死教育,在香港從事:身、心、社、靈。身體、內心、社群、與靈性。靈性是生命的其中一方面。


(3)台灣亦提出「全人教育」,天人物我。以中國文化建立基督教全人教育。中原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就以此為根本,天指上天,即信仰部份;人指社會;物指物質世界;我是指自己。天和屬靈只是教育的其中一部份。


怎樣結合六育,生命的四維,天人物我等,是一大挑戰。否則會兩極化,屬靈屬世分割。基督信仰只是宗教活動。當政府限制宗教活動,基督教辦學就顯得缺乏意義。


中國文化教育觀的限制

「天人合一」是錢穆先生提出,人與上天相映照。黃帝內經看人與天地相應,於四時相副,人參天地。莊子亦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在我中間,我在天地中間。這個教育觀以物質世界和人的關係為本,看宇宙的秩序悟出真理。對於創造的上帝和他的旨意,乏善可陳,充其量是參考宇宙秩序。


儒家尤其是孔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信人是可以自我完善,不需要外力,不需要拯救。對人性過分樂觀。


以此中國文化作為基督徒教育資本,就是人本和屬靈屬世分割。以自我為中心,以宗教活動為佈道工具。所以若限制教育沒有宗教科,沒有宗教活動,教會辦學還剩下什麼?


也許這是一個契機,使我們看看信仰對教育的每一方面,有沒有啟迪和真理的意義。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