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lliding and collaborating: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hip from Christian perspectives

Updated: Dec 31, 2021

相撞和相助:中美關係的未來:基督徒的視域


[ 前言 ]


過去二百年,西方從經歷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發展到帝國主義對外建立殖民地,都好像主導了世界秩序。近年,隨著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漸漸崛起,以往世界由西方單元領導,現正受到多元甚至可能演變成以中國為首的非西方領導的挑戰。面對這轉變,西方以至全世界都要適應,這適應過程會帶來文化衝突還是兼容?

 

[ 講員: 林天樂先生 Kingsley Lam ]


美國的視域


在眾多中美問題之中,貿易戰和科技戰是雙方最著緊及對人民影響最明顯的。分析中美問題時,必須以該國人民或領導人的視域,才可以看清楚問題。特別是美國總統競選在即,特朗普(Trump)關注的,也可能反映著大多數美國人民的心聲。

從經濟學視域分析美國對中國的高額貿易逆差,發現此逆差對美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可是,對飽受經濟全球化影響的鏽帶(Rust Belt)的民眾而言,他們認為高額貿易逆差是因為中國偷了他們的工作。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就是回應了這些民眾的訴求。

至於科技戰,從美國的視域看,是因為美國感受到中國某些領先技術的威脅。特別是近十年,中國由以往的「山寨複製」(copycat) 漸漸成了「創新者」(innovator),發展了在世界領先的技術品牌,並在世界市場佔有影響力的份額,例如華為、DJI航拍、阿里巴巴、騰訊、Tiktok、WeChat等。這些引起了美國政界的擔心,要訂立政策要求這些中國公司以美國的標準運作。

中國的視域


中國政府最關注的是執政的認受性(legitimacy)。從經濟方面看,自1949年執政以來,中國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不斷進步,在八十年代開始越來越成功,政權在這方面得到很高的認受性。從國家民族主義(nationalism)看,中國政府的執政認受性,就是不讓中國再次受到百年前晚清政府執政時八國聯軍侵華一般的屈辱。因此,對於中美問題,中國政府的視域是:經濟方面可以談判,涉及民族和領土主權的尊嚴便決不能退讓。

基督教信仰的視域


從中美問題上,我們見到中國和美國分別建立圍牆以保護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反映了世界正面對多元而分裂的局面。

對於不同意見,聖經的教導不是如此。從使徒行傳可以看到,初期教會是由不同種族及語言組成,著重多元及溝通。從福音書中可以看到,即使耶穌與法利賽人、文士持不同意見,他也不會迴避對方,反而尋求很多溝通甚至辯論的機會。透過公開的爭辯,更有一些法利賽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而認同,甚至相信了耶穌。保羅更教導信徒要 「拆牆」,將聖殿之中把分隔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牆拆掉,大家要溝通。聖經同時教導信徒,在多元溝通過程中必須堅持真理。堅持真理應用到現今國際間多元溝通中,就是堅持一些大家都明白和接受的普世價值,例如不應勞役人,社會公義等。

要做到多元溝通,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強勢一方主動溝通;各方願意真誠溝通;在信任和安全的情況下溝通。

 

[ 講員: 李日生先生 Lawrence Li ]


從相助到相撞


七十年代是美蘇冷戰期,基於「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的思維,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派國務卿基辛格訪華,中美開始建交。

八十年代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配合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中國GDP每年以2%增長。後來美國支持中國入世貿,香港、台灣及其他外資紛紛到中國設廠,中國不斷攀升成世界工廠,GDP每年以8%增長,至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2014年中國啟動一帶一路,設立亞投行,許多國家參加,美國漸漸感到威脅。2017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為中美貿易戰拉開序幕,中美關係由相助演變為相撞。

中美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文化差異


中美文化差異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治理能力、經濟、科技、金融各方面都最強,一心要做國際警察,常站在道德高地,熱衷於輸出美國的核心價值:民主、自由、公平、公義等。但引發越戰、韓戰及海灣戰争等, 令人質疑美國是為民主還是為其他目的而戰? 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口號當選美國總統後,陸續退出十多項國際條約, 擺脫對其他國家的責任。九月二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要制裁國際刑事法院(ICC) 檢察官,因為ICC要調查美軍在阿富汗的戰爭罪行。美國為自身利益凌駕國際法律,是雙重標準的公義。美國要做大阿哥,佔據食物鍊的頂層。

另一方面,中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在漢、唐及清朝康、雍、乾時化,GDP是全球第一的強國。但晚清衰弱,被列強侵佔,經歷鴉片戰争、甲午戰争及抗日戰爭等蹂躪,生靈塗炭。共產黨建國後,解決平民溫飽,但再經歷十年文革,元氣大傷。如今改革開改後,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目標是建立小康社會,復興中華民族。對外提倡全球命運共同體,互相尊重國家主權。

新冠病毒在武漢爆發初期,中國政府的應對是出現了好些問題,但很快便推行強而有力的控疫系統,成為可持續復常的國家。相比之下,特朗普刻意淡化疫情,經濟優先,使美國成為染病最多及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而疫情至今仍然未能受控。

中美從相碰到敵對


新冠肺炎的處理突顯了美國許多制度的缺陷,量化寛鬆的政策亦加劇了貧富懸殊的問題。政客煽動民粹,仇視中國。雖然美國政府放棄製造業,發展金融業以賺取更多金錢,但卻埋怨中國搶走了美國工人的職位。美國亦在國際上妖魔化中國,透過五眼或六眼聯盟,美日安保條約等圍堵中國。透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及國際輿論,想把中國打回二十年前的光境。但中國並不是伊朗或北韓,不會那麼容易被打壓, 中國仍是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及對外投資國。有些被逼離開中國到東南亞設廠的廠家都承認,許多原材料或人才都要回中國找。中美關係踏入新冷戰時期。

信仰的反思


福音第一棒是由中東傳到歐洲,接著由歐洲到美洲,由美洲到亞洲。在感謝西方宣教士愛中國人的心的時候,我們要接過福音的第四棒,把福音從亞洲傳回耶路撒冷。

我們的上一代經歷中國的苦難, 有好些在文革時被逼迫的信徒,學效基督,原諒曾逼害他們的人,繼續作福音的和平使者。今天香港的信徒面對移民的挣扎,要知道今天的平安不是在環境裡,而是在主手中。不論去或留,要帶著使命,以自己的生命見證基督,並要常常為中國祈禱,守望中國。

 

Kingsley Lam 林天樂先生, 居美港人基督徒, 現於一社交媒體負責北美國際支付和Fintech合作。之前十一年曾在美國最大銀行JPMorgan Chase主管北美大中華企業業務, 見證中企來美投資在過去十年的興衰, 並經常在講座會議上主講中美經貿投資關係。

Lawrence Li 李日生先生, 從事電子科技行業40年, 於1988年在香港創立振華科技有限公司,並於1998年在深圳設立生產基地,成為香港最龐大的電子載板PCBA自動測試設備ATE製造商, 不斷研發創新, 多年來榮獲多項香港工業獎並獲得香港政府研究及發展基金,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優秀軟件產品, 廣東省四川省電子學會SMT專委會創新成果獎。李日生先生曾任香港电子科技商會先進生產技術部部長, 香港關鍵性零部件協會資訊科技部長, 深圳市軟件行業協會委員, 深福協會主席, 和香港全備福音商人團契董事, 現任恩光書院校董。

Kommentare


Die Kommentarfunktion wurde abgeschaltet.
bottom of page